會議名稱:2006 Sport Marke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

會議時間:112114

會議地點:Grant Hyatt Denver, Denver, Colorado, USA

主辦單位:Sport Marketing Association (簡稱SMA)

承辦單位:School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一、會議簡介

           2006年運動行銷學會年會於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之凱悅飯店舉行,年會之活動內容包括:

(一)     3場專題演講:

 1. A New Era in Naming Right

 2. Marketing the Organization: Colorado Rockies

 3. Market Dem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ttendance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Spring Training Games



(二)     2場焦點論壇

  1. Activating Sport Sponsorships

  2. Developing Marketing Partnerships



(三)     89篇學術發表 + 4場專題研討


(四)     9篇海報發表


(五)     2006 PRISM Award運動產業行銷成功經驗分享( 11/3午宴)

  1. Philadelphia Flyers (美國職業冰球球隊)

  
2. Rochester Red Wings (美國職業棒球小聯盟3A球隊)



(六)     學生專題競賽


(七)     學生就業媒合 Career Day


(八)     晚宴(11/2, 11/4)

這次的SMA研討會,計有187人參與研究發表,發表者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韓國、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多為於商學、運動管理、運動行銷領域之教授,以及博士班的研究生。參與此次會議之台灣人員除雅怡之外,尚有於Univ. of Northern ColoradoFlorida State Univ.攻讀博士學位共五位研究生,以及於美國任教之陳仕佳老師與呂佳霙老師。


SMA研討會非常強調學界與業界之互動,由於在學術部分已有98篇之口頭與海報發表,因此在學術發表已佔會議之大部分時間時,更需要來自業界不同角度的看法與交流。其中三場專題演講、兩場焦點論壇,以及午宴的產業經驗分享,都提供與會學者能與業界有實務上的討論。另外SMA會議亦有學生專題競賽與學生就業媒合的活動,因此會議現場亦有約二十位大學生與碩士生參與。由此發現SMA會議不僅是學術交流的平台,亦是重視實務與趨勢的會議。


由於會議內容十分多元,然在時間有限與活動重疊的情況下,我較多的時間都是在學術發表的場合中,聽取其他學者專家在運動行銷領域的研究發表,也有參與各場之專題演講、論壇與餐宴,而在學生專題競賽與就業媒合之部分上,就未有太多的參與。會議舉行之地點集中於凱悅飯店的一、三樓,減少了換場所需耗費的時間;演講與論壇位在一樓之Mt. Sopris會議廳,學術發表則分別在三樓五間較小型之會議室,會場間有運動商業周刊、運動資訊網、運動專書出版社之攤位陳設,餐宴則在三十七樓可俯瞰整個丹佛市的宴會廳。


二、學術發表參與


學術發表之每一時段均於五間會議室同時進行,採由工作人員掌控時間,但無主持人之形式,由發表人自行掌控30分鐘之時間運用。


熱鬧、自然的研討


不太知道是因為東西文化的差異,還是實際上研討會就應該要有這樣「研討」的氣氛,不論會議室的人數多寡,現場的Q&A都是非常的熱烈,若是共同發表的研究,所有研究者就會一齊在台上發表,而研討的期間也就是共同回應,不會有很明顯一二作者的區別。令我意外的是,除非該場次參與的人數過多,不然幾乎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提出自己的簡單評論、疑問或建議,每位參與者都非常融入在發表者的議題中。整個場合就是非常自然的研討,不會覺得場面很尖銳,讓發表者有充分表達自己研究的想法,也可從與會者中得到很多的回饋。也因此即使最後一天與會人員較為稀少,都不影響整個研討過程的精采度。


我被這樣的「研討」所震撼了,因為這是我在參與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四地研討會未曾遇過的情景,台灣的Q&A總是過多的恭維,過度的嚴肅,但少有與會人員參與研討之見解進入。然而在這次研討會中,參與的人員幾乎不是老師就是博士生,相互研討氣氛之熱烈,不一定是一問一答,亦有與會人員間的相互呼應。老實說,我雖然不適應,但是我很欣賞這樣的研討方式,非常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適度的給予發表者一些回饋,讓發表者也能從不同角度,獲得不同的收穫,多麼渴望自己的專業與語言反應有朝一日也能趕上他們的對話,因為這樣的研討其實是很直接的,來參與的都是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能從他們身上獲得一些新的想法,在學術的交流上,的確是非常有幫助,也可能產生更多的激盪,與對主題發想的火花。


關於我的發表


至於我的發表,由於同一時間亦有一球迷行為的大師在發表,因此我的場次與會人員並不多,但Dr. Stotlar的到場,仍算是給我在這次發表中很大的鼓舞。由於美國的研討方式,讓我知道自己可能會有一點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UNCO學長王建興的協助下(與學長確認我對提問的理解無誤,再由我自行回答),我算是順利完成此次的發表。當然若要論我整體的表現,畢竟英語還是不是我的母語,畢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會這麼「研討」的發表場合,畢竟我應該是所有發表者中唯一的碩士生,畢竟我是來自於與他們文化有段差異,職業運動發展又僅有十七年的台灣……縱使我對自己的研究有多麼的自信,但轉換成在美國這樣的發表環境,我只能說自己的勇氣95分,但表達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突破


有一場學術發表在談論Ambush Marketing,其中與會人士討論到北京奧運中有三家啤酒公司共享獨占性的現象,由於我在出國前,才正巧參與一場關於北京奧運授權的演講,也因此其實那個當下,我是很適合參與大家討論的,但,我卻步了,因為我還是擔心自己的語言沒有辦法快速的反應。所以我還是等到該場發表結束,才與發表的兩位學者私下聊聊這個議題,他們很高興終於有人知道這緣由了,我也很高興這次會議中,我不再是那麼的無法融入討論。對我而言,這是一點點的突破,但總是覺得自己應該要學會討論的主動。


希望未來自己的研究也能被大家熱烈討論,我希望自己也有與大家來來回回對話的能力,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議題能讓更多人產生興趣……,我想我真的需要更多研究的創新,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如果還有機會再到美國參與這樣的研討會,我希望自己能加油,更自然的去表達自己的研究,更自然的參與每一場研討,更積極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三、驚奇─美國人的社交文化


           SMA研討會的會議行程雖然緊湊但不失彈性,包括晚宴、PRISM Award與各場發表之間的轉換時間,都提供與會學者非常充分的交誼時間,會場很貼心的準備開水、咖啡、碳酸飲料等供與會人士取用,因此隨處可見或是校友、或是同窗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討論,很像是大家的「同學會」、「校友會」或者是「師生宴」,整體而言,SMA會議充滿著交流、交流還是交流。


或許這就是社群脈絡的力量,會場中最常看到的就是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Ohio State University等的老師、各期校友與在校生,形成一群群的社交圈,當然澳洲、日本、韓國與台灣等的「其他」國家也很自然的會與自己的同鄉聚在一塊,我也有想嘗試著是不是該與其他學者交流些什麼,但是該聊些什麼卻是造成我很難啟齒的問題。在亞洲遇到有美國人參與的研討會,很自然的就是跟他們聊美國的職業運動發展,然而到了美國的研討會,總覺得這樣的話題會變的很奇怪。也或許台灣真的是太小,實在很難引起其他人對這個小地方的興趣與好奇心,也許是有一點挫折感吧,但至少還能跟台灣的同鄉們在一起,還是有一點點的安慰。或許,我應該要有更多的閱歷,更多的多元嘗試,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的能力,我才能適應這樣的社交文化吧,不過讓我見識到的也是學術社群的力量,這的確是開啟彼此話題最重要的開端。


四、省思與建議


或許我不該把自己僅是碩班的程度與這次與會的水準相提比較,或許我也不需要太過於強求,但參與這次的研討會讓我發現的是,原來我離勝任這樣的研討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的思考反應不夠快這是事實,我無法快速融入他們的議題這也是事實,當然這其中有時是文化與生活背景差異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則應該是我還無法以英文思考,但我反問自己,如果與會全是中文,我想我應該是有這樣的能力參與研討的吧,但在台灣,似乎研討會的發表仍舊少有這樣的熱烈討論、交流的氛圍。我不是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也不是刻意貶低自己的專業能力,我只是覺得如果學術是需要交流的,那相較起來,SMA研討會的確就有達到交流的意義。


另外讓自己最意外的是,SMA研討會參與的人員,主要是任教於各大學的教授以及博士生,這代表的是研討會的學術品質有一定的水準,也代表各學者對於學術研討的重視。這與台灣研討會參與者多是碩士生,研討多半不熱絡,實在是大相逕庭,我不解的是,各學術單位都在辦研討會,而參與發表的多是才剛接觸學術研究的碩士生,這樣的研討品質又在哪裡呢?難道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需要研討會的主持人,因為他需要負起研討的角色嗎?這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是原來我們過於不重視研討會可創造的研討價值,我們沒有提升研討會的質量,而是只為了辦研討會而辦研討會。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會有發表證明的原因吧!因為需要這證明才得以證實自己有到現場發表。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有對於這個研討會發表的重視,又怎麼會在投稿、被接受、繳費後卻缺席呢?


我不認為SMA研討會有辦的多麼盛大,但我覺得它小而美,它創造了交流的平台,它讓這個領域的學者,願意到這樣的場合分享自己的學術成果,期待到這個場合與舊雨新知談論彼此共同關心的議題。雖然同許多學術研討會一樣,最後一天的參與人員是稀稀落落,但以晚宴取代閉幕典禮,卻又讓整個會場活絡了起來。


或許我在這次研討會中的表現並不出色,但總算是開了我的眼界,原來研討會可以辦得這麼多元,可以研討得這麼熱烈。十分感謝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與國科會在此次會議給予我的經費補助,讓我得以以碩士生的身份,參與這次運動行銷學會的年會,這不僅開啟我的視野,也加深我對學術的動力,我會繼續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這樣的研討會中與大家有更多的交流,也希望台灣的研討會能更精緻,與大家一起勉勵,一起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y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